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格萨尔壁画图式传承与当代表述
  • [摘要]格萨尔壁画是以图像形式、绘画文本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宏大叙事。格萨尔壁画起始于7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格萨尔壁画的产生与藏族岩画、石刻、传统壁画、唐卡、佛教文化紧密关联。当格萨尔史诗被藏传佛教文化所接纳,英雄史诗便走进寺院,被绘成壁画,受到 民众的尊崇膜拜,格萨尔壁画便成为一种具有意义指向的文化实践,具备了祭祀供奉的仪式性、道德训导的教育性和愉悦感官的装饰性三种职能。格萨尔壁画是我们追溯集体文化精神、 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图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格萨尔壁画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视觉性符号传播文化,将民族文化图式灌注到创新性文化空间;但作为图式文化的格萨尔壁画在概念梳理以及审美价值、文化意义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却较少。
  • 丹珍草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34-142  共有 729 人次浏览
  • 20 世纪 40 年代沈从文心态变化探微:以其“五四”运动阐释为...
  • [摘要]沈从文并非典型的“五四新青年”一代,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他频繁撰文谈论“五四”运动,这一举动异乎寻常。比较沈从文撰写于40年代前期与后期的文章会发现:沈从文对“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阐释从赞颂学生的青春之气变为主张学者的君子之风;对进步群体的界定由“少数青年”改为“多数青年”;其思考立场从“批判者”转为“自省者”。这些变化与他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具体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对自身价值经历了怀疑、否定与重估,从“沉默归队”到“沉默工作”,其内在动因早在40年代就已渐显端倪。尽管逐步放弃了尖锐的批判立场,部分改变了作为小众的精英姿态,甚至退出了文学创作领域,然而沈从文在阐发“五四”传统中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仍促成了他在另一专业领域中的“凤凰涅槃”。
  • 黄莹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35-144  共有 453 人次浏览
  • 《精义宝库》文本概见
  • [摘要]纳瓦依是15世纪著名诗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察合台文抒情诗歌集《精义宝库》,在其作品抄本中数量最多、流布地区最广。但《精义宝库》校勘本与转写本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大。文章在《精义宝库》新校勘本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纳瓦依《精义宝库》抄本、校勘本和转写本进行介绍与分析。
  • 阿拉法特·艾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35-144  共有 369 人次浏览
  •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的版本与艺术特点
  • [摘要]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现已出版的《荞麦花开》有两种版本,其结构层次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长诗运用虚构、比兴等方法刻画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以其独特的言行和性格特征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 长山,季永海
  • 全文[ PDF 1327.0 MB ] 2015.3(1):137-145  共有 1308 人次浏览
  • 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 [摘要]中国学界较为关注柳田国男的民间文学研究,但对于日本民间文学的其他研究路径却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日本民俗学的初创期,口承文艺(民间文学)研究是日本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柳田国男外,折口信夫、南方熊楠等著名民俗学者也在口承文艺领域建树颇丰。之后,由于日本民俗学界重民俗学轻民间文学的研究倾向,以关敬吾为首的一批学者,只好另外成立了有别于日本民俗学会的独立学术组织——日本口承文艺学会,积极推进口承文艺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对柳田国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超越。近年来,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形成了朝向当下的都市传说研究、讲述人研究、灾害传承研究等研究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 陆薇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37-150  共有 586 人次浏览
  • 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中的传说建构——以河南登封大禹传说为中心
  • [摘要]传说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地方文化认同的实践方式。以某一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在生产过程中会像磁石一样,对不同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质素进行吸附,使之相互融合。这种传说的吸附与融合以各个群体的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为基础。在以登封大禹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质素进行改编,使之与大禹传说融合。考察传说的这一吸附、融合过程,有助于理解当代普遍存在的地方传说建构现象。
  • 朱 鹏 刘铁梁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9):137-147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与信仰
  • [摘要]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身怀绝技的七位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是由AT513“奇能异士来相助”(“超凡的好汉弟兄”)和AT653“兄弟皆好汉”(“才艺高强的四兄弟”)两个民间故事类型形成, AT513和AT653民间故事类型提倡超凡的英雄彼此团结,合作完成各种艰难任务的主题。七个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英雄主义的传统和北斗七星信仰的完美结合。在提倡“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的当今世界,以上两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 乌日古木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38-148  共有 458 人次浏览
  • 朝贡与封禅:南朝《舞马赋》寓意发覆
  • [摘要]谢庄和张率的同题《舞马赋》是仅存史册的两篇南朝咏马赋。舞马由吐谷浑朝贡而来,偏安的南朝人追慕大汉盛世,借胡马南舞营造出“四夷来朝”“百兽率舞”和“封禅泰山”的升平气象,并以舞马为符瑞,凸显天命攸归、礼乐先进和身份认同,激发君主奋发进取。《舞马赋》兼具颂圣与讽喻的文体特色,为唐世以降的同类创作提供了范本。
  • 李凯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38-147  共有 355 人次浏览
  • 孝歌演唱中的“结构缺失”现象刍议———以武当山地区官山镇丧葬仪式...
  • [摘要]汉江上游地区素来有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孝歌的习俗,虽然各地的仪式和歌词在细节上有差异,但该地区普遍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仪程和标准结构。基于对武当山地区官山镇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分析可知,近二十年来,当地丧葬仪式的实际操作常常出现仪式结构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结尾的还阳调部分对送神、送魂环节的削减或省略。这可能与当地丧葬仪式的功能逐渐由“亡者指向”朝“生者指向”倾斜有关。
  • 刘雪瑽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38-147  共有 161 人次浏览
  • 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口头程式研究
  • [摘要]程式是研究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的最佳方法。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是一种具有典型口头性特征的口头传统叙事形式。文章对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的程式研究主要从语词、句式、修辞、主题及典型场景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将口头叙事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式的稳定性、规律性及变异性,从而开拓达斡尔族口头传统叙事研究的新领域。
  • 李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39-149  共有 1149 人次浏览
  • 论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汉语书写的“间离”新变
  • [摘要]近年来,娜仁高娃和渡澜因佳作频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星。特殊的“间离”表达背后,是蒙汉文化的对话和互渗。娜仁高娃和渡澜身旁的80后、90后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既坚守传统又锐意突破,同时能从容应对并有效传达媒介的变化,带给少数民族文学更多的文化记忆启示。
  • 鄢冬 魏永贵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9-145  共有 386 人次浏览
  • 麟凤形象演变与东夷之关系
  • [摘要]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 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 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 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 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主 要以狩猎为生,因此获得了东夷的称谓。被视为东夷祖先的太皞、少皞,即是部族形成之后的鸟 族首领;帝俊则是鸟兽部族联盟形成之后的东夷首领。在东夷内部,鸟族地位高于兽族,凤、麟 作为二族的灵物,便相应地产生了主从之分。
  • 何 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39-151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1949—197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外译的特点———基于中国大陆...
  • [摘要]1949—1976年共有二百多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英译,其译介特点在于:官方组织译介;以外文出版社和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主要生产平台;作品选译在多维兼顾中突出重点,多维兼顾是指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多文体、多民族、多题材作品的兼顾,突出重点是指重点译介表现爱国主义主题、艺术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 王彦杰 罗宗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39-147  共有 304 人次浏览
  • 元代南方文士献赋综论
  • [摘要]元代南方文士通过献赋显才、示好、交友、求仕,献赋的对象、献赋者的身份、献赋类型、献赋地点分布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是值得注意的文学活动。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元人献赋未能形成如汉赋那样的创作声势。元代南方文士所献之赋以颂美为旨归,洋溢着大一统时代宏阔昂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展了赋的题材内容,呈现了元代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交融涵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 黄二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40-148  共有 460 人次浏览
  • 西梁女国故事的生成与演化考述
  • [摘要]在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的诸多文本中,“女国”故事独具特色,不仅取 材自渊源久远的传说,亦有确凿可证的史实依据。作为集大成之作,世德堂本《西游记》所载的 西梁女国故事却出现了情节脱落与逻辑断层。以跨文类的多元视角追溯《西游记》写定前的各 类取经故事文本,厘清《大唐西域记》所载的“东女国”是取经故事中诸多“女国”的历史原型,有 助于还原脱落情节的生成方式与叙事逻辑,由此亦可呈现西梁女国故事从历史书写到文学想象 的生成、传播及演化过程。
  • 左怡兵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40-149  共有 236 人次浏览
  • 论清代《弹指词》与《饮水词》的接受及其原因
  • [摘要]顾贞观的《弹指词》与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在清代有着不同的遭际。前者由平至显,转而至平,再至晦;后者由平至显,转而至晦,再至显。以清代选本为中心考察其接受,能够加深对《弹指词》与《饮水词》特征的了解。探讨造成二者接受差异的缘由,则有助于把握清代词坛的理论更迭与词派兴替。
  • 何扬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41-152  共有 313 人次浏览
  • 沈从文缘何引发“京海之争”
  • [摘要]作为文学意义的“京派”“海派”,源自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与苏汶的一场文学对话,“海派”最初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批评术语和文学修辞。沈从文的批评隐现了他理想化的文学观,以及文化认同隔阂下的矛盾冲突。“京派”“海派”在当代的研究中逐渐被演变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文学共同体,“海派”的贬义色彩被消弭,而其巨大的文化批判内涵也被削弱,却也增加了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与延伸路径。
  • 侯玲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41-151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满文刻本《金瓶梅》底本考辨
  • [摘要]刊印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满文译本《金瓶梅》底本来源问题,尚无定论。据满文刻本与汉文原著之诸版本间颇为复杂的文本关系和同一词汇在译本前后文中出现的迥然相异的译法,可以推知满文刻本《金瓶梅》是多人利用《金瓶梅》崇祯本和张评本两大系统多种版本分工翻译的。满文刻本《金瓶梅》底本来源的定谳是其深层次研究的前提,也是其版本史研究和传播史研究的关键课题。
  • 聚宝(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42-152  共有 332 人次浏览
  •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群山”地理书写与文化认同
  • [摘要]文章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吉狄马加诗歌进行解读,发现其诗歌中的“群山”地 理景观书写形成了独特内涵,拓展了彝族高山文化意象群,把少数民族书写建立在个人体验的 基础上,以族性感染人性,形成融汇彝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复合文化结 构形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获得自我文化意识的世界性定位。
  • 于昊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2-148  共有 195 人次浏览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